李海松 博士/教授/董事長
李海松,同濟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鄭州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李海松現擔任河南省污水脫氮與資源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南省水污染治理與河湖生態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2017年入選第二批“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創業領軍人才,2018年入選首批“鄭州市高層次人才”,2020年入選“中原領軍人才”(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任第二十三屆全國學聯副主席、第七屆河南省學聯主席、第九屆河南省青聯副主席、鄭州大學校學生會主席。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參加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在甘肅清水縣志愿支教,并擔任鄭州大學支教團團長。
李海松主要從事污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并且十分重視相關技術的應用推廣。“污水深度脫氮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20年省重大公益專項研發項目。在本領域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專利34項,其中發明專利29項。在“污水深度脫氮”和“低濃度污水的厭氧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行業內突破,近四年已實現工程應用22項,累計處理污水規模超過41萬噸/天。
陳曉蕾 生物研發總監
陳曉蕾,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醫學分子遺傳學碩士?,F任知和環??萍加邢薰旧镅邪l總監。1999年全國奧林匹克生物學競賽河南賽區冠軍,全國銀牌,入選國家集訓隊。大學時代參與項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創大賽特等獎;領導社會實踐小組獲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使者”活動全國第二名。畢業后任教于第二軍醫大學,擔任課題負責人,并承擔國家973項目2007CB513100“瘧疾、血吸蟲病防治的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其間所在教研室榮立集體三等功。2010年起為《環球科學》雜志、《紐約時報》、《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志、《彭博商業周刊》《新知客》雜志、翻譯、撰稿數百篇。
彭謙 化學研發總監
彭謙,1999年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河南賽區冠軍。本科畢業于中山大學,研究生求學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師從吳云東院士?,F任知和環??萍加邢薰净瘜W研發總監。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后被聘為牛津大學 (英國)瑪麗居里學者,擔任世界著名的“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會員,并曾在美國圣母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獲“Walther Cancer ”獎,2013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6年獲“CSA Trust” 基金獎。目前共發表SCI論文23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9.0的論文11篇,大于4.0的共20篇,引用超過616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并做報告18次
閻登科 技術總監
閻登科,畢業于武漢大學,環境工程學士,注冊環保工程師,現任知和環??萍加邢薰炯夹g總監。 2005年至2009年就職于鄭州藍德環??萍加邢薰?,曾任技術部調試負責人及設計負責人,參與項目主要包括:上海江橋焚燒場垃圾滲濾液處理項目、天津濱海新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滲濾液處理項目、蘇州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場擴建工程滲濾液處理工程等。2009年至2014年就職于鄭州宇通環??萍加邢薰?,曾任技術部部長,參與項目主要包括:鄭州市侯寨餐廚垃圾處理工程BOT模式建設項目、魯山縣產業集聚區北區污水處理項目、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項目污水項目等?,F任公司技術總監,負責企業研發、技術管控及培訓工作。
—— 對外合作 ——
目前國際環保技術領域的瓶頸在于:國內外高校、研發機構具有潛在的實用技術,但遠離工業廢水市場,因此技術并未得到開發和應用。國內環保技術需求巨大,但從業人員科研素質偏低,所采用的技術相對落后。因此,知和環保根據自身優勢,現已和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an Shechtman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omasundaran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chael Hoffmann教授、同濟大學、鄭州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頂尖環保技術團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做了廣泛的工程應用。
丹·謝德曼教授 (Prof. Dan Schechtman)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以色列國家科學院院士。在以色列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后,謝德曼教授擔任俄亥俄州“Wright Patterson”實驗室研究員。1975年任職于以色列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至今仍擔任杰出榮譽教授。
1981 - 2004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參與“NBS-NIST”聯合計劃。在此期間,發現了“二十面體”,開創了準晶體學科的研究。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謝德曼教授是全球職業協會的榮譽會員,獲得包括“Wolf Prize”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Gregori Aminoff ”獎,“EMRS”獎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等獎項。
1986年,在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創業課程,每年有數百名學生參加。截至目前,該課程已培育出約10,00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其中25%成為企業家。在同一時期,以色列也成功地發展為創業國度。
Somasundaran 教授
Somasundaran教授為知和環保董事長李海松博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1985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印度、俄羅斯三國的科學院院士。他曾經是美國工程基金委員會主席,曾經在87個國際學術會議或學術委員會中擔任主席職務。曾經編著出版15本著作,發表和擁有400(篇/項)論文和專利。他還曾被授予“Ellis Island”榮譽獎章,該獎章的獲得者還有五位美國前總統和兩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Somasundaran 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于1961年在印度科學研究院獲得學士學位。在就職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前,他曾在著名的國際礦業和化學集團公司任職。他是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和應用科學系第一個被授予“La von Duddleson Krumb” 頭銜的教授,是郎繆爾膠體和表面化學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也是新型表面活性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業/大學合作中心的創立者和主任。他曾當選為哥倫比亞大學“Henry Krumb”系主任, 曾擔任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采礦工程系主任。他曾經編著出版15本著作,發表和擁有400(篇/項)論文和專利。他是國際期刊“膠體與表面”的名譽主編。他還在很多國際、美國職業委員會任職,還在美國國家研究研究理事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顧問委員會任職。他曾經是美國工程基金委員會的主席,現在還任職于美國一個新的工程基金會。
MICHAEL R. HOFFMANN 教授
MICHAEL R. HOFFMANN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學院前研究生院院長。MICHAEL教授長期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研究,尤其擅長環境化學。
學歷: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A, 1968;
Brown University, PhD; 197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ost-doctoral, 1973-1975,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